Sunday, February 1, 2015

[法文] 與英文好像一樣卻又不一樣的字 Faux amis / false friends

我在PTT法文版發表的文章,整理了我注意到會讓英文讀者困惑,英法不同義的字
https://www.ptt.cc/bbs/Francais/M.1422780149.A.89A.html


<引文刪>

真的太多了跟本舉不完。英文字很多字源跟法文一樣,要不然就是直接從法文拿來的 

很多字在法文常用的,看起來好像不是英文字,其實也只是英文比較艱難的字彙 

對英文母語的人,看法文文章機乎像懂中文的人看日文一樣,大概有一半都猜得出來 

但是對英文熟的人,要注意的其實是看起來英法同個字,但是意義已經不同的字

 美國市面上我有看過專門講那種字的書,雖然沒買,但是我自己有注意到幾個 

提出來參考一下,也希望有人可以補充

 法:Editeur 美:Editor 

美國講editor就是編輯,人或編輯器 我在巴黎拉丁區看到各處都有Editeur的店面嚇一跳,想說他們有這麼多編輯?
結果發現是Publisher,出版社的意思

 法:patron 美:patron 

在美國講patron都是講顧客的意思,patronage是說光顧的意思,patronize是把別人 看很低的感覺。但是法文卻剛剛好相反,是在講老闆,讓我很混淆。

 法:amateur 美:amateur 

在美國講amateur,雖然字面上也是業餘人士,但是另一層面是那人不夠專業,不夠 厲害的意思。He's still an amateur. 他還不夠厲害。但是法文的amateur雖然也是 業餘人士的意思,但是另一層面卻是那個人很厲害的意思,相對應到的英文反而比較 接近connoisseur(跟法文connaître同字源的字,知道的人,但是法文反而現在沒 有這個字了)

 法:chiffon 美:chiffon 

英文的chiffon是中文講的雪紡紗,或者是液體打泡起來之後的蓬鬆物。通常聽起來 有一種夢幻的感覺。念法機乎一模一樣,但是法文的chiffon似乎卻是一般布、抹布 的意思,破滅! 

法:animateur, animation 美:animator, animation 

這個大家正常應該都是先熟悉英文的意思吧?畫動畫的人還有動畫本身。但是在法國 電視上這個字也常出現,但是又不是在播動畫,查了以後才發現是在講主持人和 主持這件事(host)。

 法:user 美:use 

意思好像很接近卻又有點差距的字。英文就是用大家應該都知道,但是在法文卻是 讓人筋疲力竭、用到壞的意思。

 法:tentative 美:tentative 

在美國講tentative是不確定、暫時的意思。最常見的就是有活動需要RSVP(也是法文 來的英文字)的時候,如果還不確定能不能出席,就可能跟邀請人講說 list me as 'tentative'。但是法文講到tentative的時候是英文的attempt, try的意思。而且法 文tentative是名詞,英文tentative是形容詞。

法:décevoir 美:deceive 

décevoir看起來是跟deceive是同一個字,但是英文是欺騙,法文是讓人失望,很容 易讓英文讀者誤會。

法:traiteur 美:traitor/trader

我一直在各處餐館招牌上看到這個字,traiteur,每次看到都 膽戰心驚,因為看起來好像他們在招牌上寫自己是traitor(背叛者)。每次驚完都 告訴自己,他們應該是要寫trader吧,做買賣的。結果查了字典才發現,真正兩者 皆非,其實是 caterer (外燴)。I don't think I can ever get over this one.

PPT.cc縮圖服務

Thursday, January 15, 2015

布蘭登山德森簽書會 Brandon Sanderson FIREFIGHT

這周布蘭登·山德森為了他這周剛剛出版的新書Firefight(Steelheart續集)在國內巡迴辦簽書會。前天和昨天在分別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書店和西雅圖市圖總館。我去了市圖總館那場。

他穿著鋼鐵人的衣服加西裝外套出現,現場有華盛頓大學書店的人來擺攤賣書。活動時間兩個小時,他安排大約演講半小時,問答二十分鐘,念書十分鐘,然後簽書一個小時。

雖然是為了新書巡迴,但是他真的是很不給讀者壓力的人,幾乎沒有講特別跟新書有關的事情,沒有特別推銷新書,大部分都是講跟寫作有關的事情。他是有希望大家支持地方書店新書來攤位買,不過他說其實大家不管是買什麼格式的書他都很高興,精裝、平裝、電子書、有聲書,甚至是圖書館借都沒關係。因為只要大家看了他的故事,跟朋友討論,他就很高興了。有時候會有人問他說怎麼買他可以賺比較多,他說他真的不在意,因為在有人付錢讓他寫書之前,他就已經寫了一打書了。他也特地稱讚了一下大學書店來擺攤的人,他說通常在這樣的活動,別的書店都是找其中幾本出來賣,但是這位先生把他所有的作品通通都找出來了,連只有在英國印行出版的Legion都擺出來賣,還有已經絕版的迷霧之子桌上遊戲都挖出來。

演講一開始,他拿了一副撲克牌,給一個觀眾洗牌。「放心,我不是要變魔術」,他是要告訴大家,由機率來講,地球上的人類每一次的洗牌都是一個嶄新的組合。很多人擔心自己沒有創造力,但是其實每個人都是有創造力的。甚至是把已有的東西重新做一個耳目一新的組合,那也是創造力。

山德森說有一次在派對,有一個人問他,「你是做什麼工作的?」

「我是作家(I'm a writer.)」

「噢,那就是沒有職業的意思(Oh, you mean unemployed.)」

他說,雖然那時候他已經是可以很驕傲地說「其實(ACTUALLY, ),」但是他在成為一個有書出版的作家之前,已經太熟悉這樣的情況。他有時候也有碰到別人想說自己是作家但是因為尚未出版所以不敢自稱的情況。但是他認為,只要你有寫作,就是一個作家,即使你寫作只是帶給自己快樂。他想要從文化上來改變大家對寫作人的歧見,甚至不需要說「目指作家(aspiring writer,寫作以上,作家未滿的概念)」,只要有寫都是作家。


問答的部分他發給發問的人可以拆出人形小立牌的卡片,他說是因為他想要附贈公仔但是因為要能夾在書裡所以做成這種形式。

下面是幾個我記得的問題

Q:你從小就喜歡寫作嗎?
A:我不像很多人是從小就喜歡自己寫故事,我是到大學的時候受到一個老師啟發才開始。

Q:你是怎麼制定故事架構(Outline)的,一開始就全盤設計好,還是且戰且走?
A:在決定要寫一本書之前,我通常已經有好多能夠互相連接的想法才決定他們能夠發展成一個故事。在下筆寫一個架構很龐大的故事,像是Stormlight Archive之前,我就已經花很多時間在制定它的架構,之後再拆成很多部分成為一本一本書。但是像Stormlight Archive,每一本書其實本身就像一個三部曲,有些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一本裡面有幾個很明顯的段落可以區分出來三個部分。其實出版社非常想把它分成三本賣,但是因為我的堅持所以才是這麼厚的一本。

Q:請問你是怎麼增強字彙的?
A:靠閱讀。很多有趣的字我都是從別的作家那邊學到的,我都還記得我是從哪本書學到miasma的。

Q:我是寫遊戲的,所以我特別有興趣知道你的作品有沒有計畫要把哪一個故事變成電腦遊戲,或者電影、其他媒介?
A:像迷霧之子遊戲一直有製作的計畫,電影版權也有賣掉,但是一切都要看製片公司的運作。(他其實解釋了很多,不過大致上是這樣啦)

Q:為了寫奇幻小說,你大學的時候有去修一些特別的課嗎?
A:我經常跑去旁聽各式各樣的課,我覺得不管什麼樣的課,日後都在寫作上有幫助。我還曾經修過教寫程式的課,當時學的是Pascal。很奇妙的是,我覺得寫程式和寫作的創作是很相近的事情。

另外有人問到有關創造魔術系統的事情,他提到了有關Sanderson's Laws,他說可以在他網站找到詳細內容。他還有提到他在他的母校Brigham Young University找他開寫作課,他說他不支薪,交換條件是課程內容要在網路上公開。大家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他的課程影片。

問答完了之後大概進行了15分鐘的念書。一般新書發表會都是念新書的內容,不過他把他另一個短篇作品拿來念。他念的故事是一個聽起來很中二語氣的主角在講,我已經完成統治世界的任務了,接下來要做什麼?那個世界裡面,每個人都可以被長久保存,但是是頭放在玻璃罐裡的形式,我想就是跟卡通Futurama裡面那些頭罐子一樣的概念。

Futurama


*後記:後來發現他念的是2015年三月出版的短篇 Perfect State(http://a.co/7bpTMGJ

最後念書結束了以後才安排讓大家排隊去簽書,一個人可以簽不只一本,也不限是新書,個人化的簽名一人限三本。我自己帶了銀色的麥克筆去讓他簽在我的Kindle Paperwhite後面,跟他說這個Kindle裡面有幾乎他每一本書,他當然很爽快地簽了,還很專業地推薦我用透明指甲油塗上去保護。可惜我回家後拿我一個指甲油的top coat塗上去,有點把他的筆跡弄糊了一點點,只好趕快收手,可能是那罐酒精濃度有點高。每一個人前去給他簽名他都花蠻長時間聊天的,我跟他說我知道他之前去台灣,還從故宮得到《皇帝魂》的靈感。他說,故宮,他記得,他還記得好吃的小籠包。我說,現在西雅圖也有那個小籠包了!(西雅圖開了兩間鼎泰豐分店)他說,那他下次知道來西雅圖要吃什麼了。然後他說他二月還要去台灣(大家大概已經知道了吧),我跟他說他近幾年來已經比我還要常去台灣了。

以上,是我第一次參加簽書會的經驗。山德森真的是很平易近人的好先生,請大家繼續多多支持吧!







Saturday, November 22, 2014

[冰與火之歌] 地圖集

轉自舊部落格的文章



2012年馬汀授權出版了一套冰與火之歌的地圖集,叫做The Lands of Ice and Fire (http://www.amazon.com/The-Lands-Fire-Game-Thrones/dp/0345538544/)。
P1050720

西雅圖 Cinerama 電影院

A look inside Seattle’s revamped Cinerama movie theater, which reopens Nov. 20 with screenings of “The Hunger Games: Mockingjay — Part 1.”
SEATTLETIMES.COM

西雅圖的這個戲院Cinerama可說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虧錢戲院。它看起來很復古,但是裡面充滿了最高科技的設備。它原本的確是一個跟太空針差不多年紀的戲院,在漸漸經營不下去以後,98年被微軟創辦人之一Paul Allen買下來(他喜歡買這種東西,買過經營不下去的電台,也是西雅圖NFL球隊Seahawks的老闆)。這間戲院有設備可以撥放三條膠捲一起放的cinerama超寬格式影片、70mm膠捲、35mm膠捲,現在數位放映設備還升級到最先進的Christie laser projector。它是獨立經營,所以賣零食的地方都自己選擇賣一些本地巧克力、冰淇淋、咖啡,還有其他戲院都沒有的巧克力口味爆米花(美國戲院一般沒有甜味爆米花)。大廳還有輪流展示一些真正的戲服,包括星際大戰、星艦迷航記,通常是科幻奇幻的戲服。放映的片也是看他們想買什麼就放什麼。只有一廳,有時候放最新動作大片,有時候放老片、特別格式影片,有時候根本就沒檔期。雖然我沒有看過他們財報,但是我蠻確定應該是虧錢在經營。


這次最新的翻修把座椅也改良了。舊的戲院經常都是斜度太平,後面的人常常被擋到。這次斜度增加、座椅換掉,座位減少了,但是變成有劃位(這邊一般戲院都是先進去先坐的)!喇叭增加到110個,換成Dolby Atmos & Meyer Sound(希望真的有變好,因為我一直覺得這邊連鎖戲院非IMAX廳的音響都超爛)。

看看裡面:http://goo.gl/I2m3il (google室內景!)

電影 模仿遊戲 The Imitation Game



上週有幸在正式上映超過一個月前就能先看電影The Imitation Game的試映,還有劇作者問答,加上它演的是資工人都應該知道的Alan Turing的故事,所以覺得有義務寫點什麼向大家介紹這部片。

以前第一次聽到Alan Turing的名字是在編譯器Compiler課上上到finite state machine的時候,那個東西又叫做Turing machine。後來有聽到有關他性向的八卦,不曉得為什麼有這個印象,說他被英國流放到美國,後來查了發現其實是被美國限制入境。

雖然資工人大多知道他被稱為電腦科學之父,學過理論上的Turing machine,上過AI的人可能知道Turing Test,但是說真的他不是很有名的科學家。電影裡面,從預告片就可以看到的,他在二戰期間幫忙解德軍密訊機器(Enigma)的故事更是鮮為人知。那是因為,這整個任務太機密了,戰爭過後50年才揭露出來當年其實解了Enigma機器的謎。

電影是依照Andrew Hodges所寫1984年出版的Alan Turing: The Enigma  這本書來改編。Graham Moore寫的劇本在2011年的時候就得到Black List未得到製作的最佳劇本獎,但是一直到今年才賣出去,幸好賣了好價錢,也得到好演員Benedict Cumberbatch主演,和好導演Morten Tyldum,挪威人。故事其實不複雜,只是主角三個時期的故事交織而成。我實在不會以不暴雷的方法來描述,所以就講到這裡。可以告訴大家的是,Graham Moore說,除了裡面某個警探人物是真的但名字是假的以外,裡面每一個角色都是真的。他們拍攝的地點也都是去真實的地方拍。尤其是二戰期間Turing工作的地方,他們是真的在同一個建築物裡面、外面拍攝。預告片中可以看到Turing建造的電腦,也是照原本的機器做的,除了電線的顏色用紅色一束一束,有一種血管的感覺。

聽說Benedict Cumberbatch有以這部片入圍明年奧斯卡的機會。Moore說Cumberbatch真的非常敬業,在決定要接的時候就自己去做了相當透徹所有有關Turing的研究,還去訪問認識他的人,以學習他本人的姿態。他的調查透徹到還有拿出劇作者他都沒看過的資料。我是不覺得本片會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他應該不是奧斯卡最佳影片喜愛的格局,不過還是相當值得一看的電影。美國聖誕節上映。

Thursday, September 11, 2014

[書評] [Jellicles 快閃讀書會] 死靈魂 Dead Souls (Nikolai Gogol 果戈里)

這次讀書會的主題是「俄國」。我看過的俄國書其實只有巡者系列,但是剛好之前看了一本The Namesake裡面主角的名字是從俄國作家果戈里來的,The Namesake裡面提到果戈里的書是The Overcoat,但是它是短篇,又看到果戈里的另一本《死靈魂》在Wikipedia是這麼形容的:
《死魂靈》被認為是果戈理一生創作生涯的巔峰之作,它的出現使現實主義在俄羅斯文學中獲得徹底勝利,並開闢了批判現實主義時期。因此,這一時期(十九世紀三、四年代)被車爾尼雪夫斯基稱為俄羅斯文學的「果戈理時期」,而果戈理也獲得了「俄國散文之父」的桂冠。別林斯基當時專門著文論述《死魂靈》,他指出這部作品「既是真實的,又是愛國主義的,它無情地撕下現實身上的外衣,洋溢著對俄國生活熱情的、神經質的愛,帶血緣的愛」
所以我就提名了《死靈魂》,也很榮幸真的被選為這次的讀本。

我讀的版本是

Dead Souls (Illustrated) [Kindle Edition]
Original title: Мёртвые души
Nikolai Gogol (Author), Mechislav Dalkevich (Illustrator), Isabel Hapgood (Translator)
Publisher: The Planet (April 1, 2013)
Page Numbers Source ISBN: 1909115533
ASIN: B00C5MUYN4

http://smile.amazon.com/dp/B00C5MUYN4






但老實說,雖然前半本有讓我一直想讀下去看看主角到底在變甚麼把戲,到下半本的時候我失去動力,卡了一陣子沒有進度,讓我擔心起來是不是害大家花時間讀了一本枯燥乏味的書。後來去Goodreads看了一些評語以後才知道,原來下半本(Part II)當時果戈里沒有寫完,而且部分手稿被他焚燒掉。難怪不僅有些地方書上直接寫說手稿不全,敘事步調也有點怪異,最後恐怕沒有編輯修飾完全。

《死靈魂》的第一部是在1842年出版,用來諷刺當時俄國人心態和人格的不是之處。故事的背景主要是在俄國的鄉間。主角是一個想擠身上流社會成為地主的一個中產階級人物。當時鄉間土地被各大地主擁有,而那些地主也擁有農奴或工人。主角奔走各處想從地主那邊買到上次人口調查時還活著,但是後來死掉,只存在書面上的《死靈魂》。

書裡的敘述十分強調中產階級遇到政府官員、貴族、軍階高的人的時候所展現懼怕又諂媚的樣子,上層的人很多都擺架子、貪汙、走後門,而底層的人也常被描述成一無是處,懶惰又無知的人。

在主角Chichikoff(其他譯本多譯成Chichikov)走訪各處的過程,可以略為一窺當時的民俗風情。像是每次主角到一個農村,地主看他豐滿的身型和體面的穿著,就會認定他是一個上流的人(作者不只一次提到,上流的人身型都要很豐腴),先接待再說。因為Chichikoff是個善用言詞的人,聊一聊之後每個人都很信任他,接下來一定會邀請他留下來吃Dinner,然後過一陣子再吃Supper,他的馬車的馬也會被提供糧食,然後就會被留宿,投機的話很可能一留就是幾天,隔天再駕馬車上路。就連其中一個著名的吝嗇鬼地主Pliushkin儘管不情願,還是拿發霉的酒和麵包出來款待。

Wikipedia上提到
18613農奴制改革之前,農奴是地主的私有財產,地主可以隨意處置他們,比如買賣、抵押等。在農奴制下,農奴的生活極度貧困,他們的許多人掙扎在死亡線上。作者小時候即親眼目睹了農奴的悲慘生活,外加受182512十二月黨人起義的影響,使作者很早就形成了為祖國、為人民的思想,這奠定了他日後寫出該作品的基礎

書中讓人可以感受到當時的俄羅斯帝國鄉下生活還是蠻艱苦的,一次收成不佳下季就要飢荒的狀態。描述到奢侈品的時候,經常是布料、肥皂之類的舶來品,大家都嚮往住在聖彼得堡或莫斯科,如果有人是從倫敦或巴黎之類的地方歸國,也會被當成鍍了金。

因為果戈里是為諷刺俄國社會而寫,所以書中也充滿了描述俄國意識的文辭。

Selifan was conscious of his neglect of duty; but, as a Russian never likes to acknowledge himself in the wrong before another… (p. 87) 
And what Russian does not love fast driving? How could it fail to suit the taste of a man who is always striving for excitement, who delights to roam? (p. 219) 
Is it not thus, like the bold troïka which cannot be overtaken, that thou art dashing along, O Russia, my country? (p. 219) 
But century after century has passed by in shameful indolence, Russia remains the same… (p. 239) 
The point lies here- that we are called upon to save our country; that our fatherland is being ruined, not by the incursions of twenty foreign nations, but by ourselves; that beside the lawful government, another government has been established which is much more powerful than any lawful one… (p. 357)

裡面種種地主的描述也很明顯是果戈里想要批判的對象,有沒辦法對他講理的地主,也有陰險耍賴的地主,也有吝嗇到底的地主等等,主角本身當然也是值得評判的對象,隨著故事的進行,讀者也會越來越鄙視這個主角。有說法是如果作者有意仿效但丁的神曲,讓作者在徹底墮落以後還有在煉獄洗鍊重生的部分,不過後來並沒有進展到那個部分。

另外,中途讓我閱讀上遭遇到一些困難的地方,是他們的人名。他們每個人分別有Family name、baptismal (Christian) name, patronymic name。像主角的Christian name是Pavel Ivanovich,family name是Chichikoff。而Chichikoff的恩人,大部分被稱為Murazoff,但是其他時候又是Afansiy Vasilievich,不小心就會以為又出現了新角色。不過本書至少不像《戰爭與和平》等等,可能需要參考族譜才能釐清愛恨交織的人物關係的鉅作,一章一章重複出現的人物不是太多,否則我可能需要看兩次才會搞清楚角色。


Wednesday, August 6, 2014

[法文字彙] 地毯系列 moquette, tapis, paillasson


   原本比較常見 tapis,後來碰到 moquette 差點無法理解有什麼差別,認真去查了

   之後來跟大家分享結果


   tapis n.m. 就是像波斯地毯那樣一塊一塊的地毯  博物館裡面看到那些有繡圖案
              掛起來的地毯都是tapis (英文可稱rug 或 carpet)

   moquette n.f. 固定在地上的tapis稱為 moquette (英文為carpet)
                 像美國人家裡整片地板都鋪滿的那種地毯

   paillasson n.m. 小塊長方型放門口的地墊 (doormat)